中国政府网 | 宁夏政府网 | 银川政府网

| | 无障碍阅读

“三轮驱动”铸就银川·中关村发展引擎

      发布日期:2017-12-22       保护视力色:          字体颜色: 【      绿】         恢复默认

  今年6月到12月,从首次赴北京中关村对接洽谈到银川·中关村创新中心的揭牌,体现了银川的高效;从多次的研究部署到今日投入使用,700余人不分昼夜将10万平方米的载体公共空间装修完毕,彰显了银川的速度;从带队实地考察到正式入驻,首批24家行业领先企业入驻和16位创新创业导师的受聘,优化了银川创新创业的环境……牵手北京中关村,这不仅仅是银川市委、市政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,践行“绿色、高端、和谐、宜居”城市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,也是宁夏和北京两地“高位对接”的重要成果。

  如今,银川以合作共赢理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、创新驱动发展,成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理想之地,而伴随着中关村创新创业资源的引进与合作,也将为银川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注入新活力,增添新动力。

  新时代:“银川效率”卓有成效

  今年6月25日,自治区党委副书记、银川市委书记姜志刚带队赴北京中关村考察并召开座谈会,对接洽谈合作发展;随后,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、中关村发展集团先后4次派人来银川,双方真情交流,就涉及到的工作难点问题加强沟通对接,进而达成合作共识。

  9月30日,银川市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、中关村发展集团在北京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,这标志着银川中关村创新创业科技园正式落户,银川自此牵手“中国硅谷”中关村。

  在此期间,西夏区行政审批服务局为银川·中关村创新中心项目审批开通绿色通道,项目审批由原来的15个工作日缩短为3个工作日,企业注册、备案项目可在1天内完成……

  这是银川又一次主动出击、谋求突破的生动体现,也是我市又一次干部靠前、视线向前的有力诠释,更是我市又一次紧握时代脉搏、促进发展的实干缩影。银川的高效令人拍手叫好。

  新时代下,银川牵手中关村,是践行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,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”的重要举措。

  银川·中关村创新中心正式揭牌,意味着中关村与银川在体制机制改革、科技创新、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全面启动。

  “我们将依托中关村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,推动政策、资本、人才、技术四大创新要素的流动和聚集,集成高端制造、研发孵化、科技金融服务、商务配套等新兴产业和服务功能,结合银川实际,实现中关村发展模式的复制与扩展,在促进银川市科技创新、产业转型实现巨大突破的同时,提升银川对周边区域创新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。”北京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银川项目负责人姚建林说。

  新发展:“银川速度”实力担当

  新发展下,时间、机遇的珍贵性无需赘言;新发展下,等不得、观不得、怠不得。速度就是机遇,快落地、快建设、快投产、快达效早已是我市项目建设的主旋律。

  银川·中关村创新中心自筹备以来,坚持高起点谋划、高标准实施、高效率推进,在筹备这项具体工作中充分体现了银川速度。短短两个月,以银川市、西夏区政府为主的工作体系搭建完成,成立独具一格的银川中关村创新创业科技园建设服务办公室,带领中关村信息谷公司前期驻场的团队协同作战,从“大片毛坯”到投入使用,工作成果斐然。

  站在银川·中关村创新中心前,映入眼帘的是拔地而起的一栋大楼,进内而望,一楼大厅宽敞明亮,功能完善、布局合理的展示区、洽谈室、休息区等,营造出现代、高端的工作环境。二、三楼上,百余名工人正在铺瓷砖、刷墙体,依然在热火朝天的施工中。

  “我们从10月中旬入场,迅速组织700名工人加班加点、全力施工,目前已完成10万平方米的载体公共空间装修工作。”宁夏庆元建设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刚说,为实现这一“装修奇迹”,该公司主要负责人一线协调、分组督促,实行倒排工期工作制度,按天推进项目,将工作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岗位、每一个工种,尤其在加快消防、电梯、水电气和室外道排等附属设施施工中下了大力气,以建设高品质工程为前提,保证了项目按期交付使用。

  冬季施工,原材料供应是难题。“我们分派大量采购专员到全国各地的批发市场、生产厂家进行联系接洽,让他们对工程要求的材料进行特殊定制,同时安排专人入厂盯货,保证施工原材料不出意外,及时供应。”赵刚说。

  “之所以选择处于西北内陆、硬件条件不如东部沿海城市的银川,全因‘银川速度’打动了我们。”姚建林说。

  新看点:“银川服务”多方共赢

  在银川·中关村创新中心揭牌仪式上,首批入驻银川中关村的24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,为首批有创新创业成功经验的16位一流双创导师发放了聘书,“雨林空间”国际孵化器迎来了首批来自硅谷的高品质路演项目。

  银川中关村创新创业科技园建设的总体构想由“一基地和一中心”组成,项目分三期建设,计划通过1年时间,在银川·中关村创新中心引进并聚集50家企业,创新服务体制机制初步形成;通过3年时间引进150家企业,初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;通过5年时间,引进300家企业,产值突破100亿元。

  吸引力源于优质服务,“银川·中关村创新中心将围绕中关村高端创新要素,撬动辖区人才智力、科技创新等方方面面资源优势,打造创新生态。”西夏区委常委、副区长,银川中关村创新创业科技园建设服务办公室主任马黎刚说,中心将一方面优化发展环境,在做好绿化提升、景观美化亮化工程的同时,加快推进水系连通、道路畅通工程,以“梧桐树”引来“金凤凰”。另一方面围绕“一基地一中心”建设,倾心为入园企业提供全过程、全方位“保姆式”服务,全力做好项目立项、规划审批等各项服务工作,力争入园项目尽早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。

  银川·中关村创新中心以贴心的“保姆式服务”吸引投资商目光,必将留住投资创业的脚步。“在此基础上,我们将主动作为强化项目招引,用好中关村的‘金字招牌’,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、大健康生物医药、智能制造、科技金融与文化旅游四大产业,精准发力,助力银川迈入中国西部创新型城市行列。”马黎刚说。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