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是严守“约法三章”,严控机构编制。根据自治区、银川市对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的安排部署,在严格控制总量的同时,积极盘活存量,坚持不新增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,通过科学配置机构编制资源,在原“西夏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”基础上,更名组建“西夏区综合执法局”,挂“西夏区城市管理局”“西夏区综合执法大队”牌子,实行三块牌子、一套人马,负责西夏区综合执法和城市管理工作,实实在在将机构编制资源用在刀刃上。
二是摸清执法事项,科学论证划转事项。先后组织开展了两轮调查摸底,实地了解我区执法现状,梳理确定涉改部门18个。同时,联合兄弟县区,先后到四川省彭州市、浙江省舟山市等先行先试地区开展考察学习,充分借鉴省内外试点城市在方案制定、工作推进和问题协调等方面的经验做法,结合区情和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,进一步明确了改革思路,确定将综合执法改革分两步走,第一步开展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,划转本级14个部门689项执法事项,同时承接银川市下放230项行政职权,第二步开展跨部门领域内综合执法改革,划转本级5个部门495项执法事项,承接银川市下放196项行政执法事项。经过广泛征求各部门的建议,充分吸收反馈意见,经西夏区委常务会议、西夏区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审定后,按程序报送至银川市。
三是充实基层监管,全面下沉执法力量。按照精简、统一、效能的原则,组建镇(街道)综合执法中队,为西夏区综合执法局派出机构,将85%左右的执法人员下沉到镇(街道),确保一线执法工作需要。派驻镇(街道)的综合执法中队实行双重领导,业务上受综合执法局领导,日常管理由所在镇(街道)负责,彻底改变过去镇(街道)、社区(村)城市管理责任与执法权限脱节的“两张皮”现象,为推动综合执法顺利进行奠定良好基础。
四是创新监管方式,提高执法效能。顺应“互联网+”的发展趋势,以网格化管理、社会化服务为方向,充分运用大数据、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,推进执法信息网上录入、执法程序网上流转、执法行为网上监督、执法培训网上进行等各项工作开展,实现执法信息互换、监管互认、执法互助,提高综合执法智慧化水平。探索建立守信激励、失信惩戒的诚信约束机制,健全“黑名单”等信用监管制度。将综合行政执法中涉及公民、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违法情况纳入诚信档案,让失信者一处违规、处处受限。